通常来说,免疫杂交技术是基于分子大小分离蛋白的一种技术,蛋白越小,它在凝胶中的迁移速度就越快,但是迁移还会受其他因素的影响,因此,观察到的条带的实际位置与所预期的有可能不同。常见的影响因素有:
1)翻译后修饰,比如磷酸化,糖基化等,这些变化会增加蛋白的大小。
2)翻译后剪切,比如很多蛋白在合成的时候是作为前提蛋白合成的,然后剪切形成活性形式,比如天冬氨酸特异性半胱氨酸蛋白酶前体。
3)剪切异构体,同一基因经选择性剪切可能产生不同大小的蛋白。
4)相对电荷,氨基酸组成(带电荷与不带电荷)。
5)多聚体,比如蛋白二聚化。尽管强相互作用会导致大分子量条带的出现,但是通常还原条件会抑制这种情况发生。
众所周知的p53蛋白,其表观分子量是53kDa(这也是该蛋白名字的由来),但是根据氨基酸序列计算得到的分子量却是43kDa。